5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会上表示,为加强碳足迹的管理,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拟于近期会同其他部委联合印发,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同时,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碳足迹的有效管理可以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据裴晓菲介绍,生态环境部对此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考虑和安排:
一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从标准、因子、制度规则等基础性工作着手,推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以及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
二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强化政策协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拓展推广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形成推广产品碳足迹合力和共建、共担、共享工作格局。
三是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跟踪研判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和产品碳足迹相关规则发展趋势,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加强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是提升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水平。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规范专业服务,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机构,强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
1、产品碳足迹介绍(PCF)介绍:首先定义产品碳足迹的概念,然后介绍碳足迹的评估标准和计算方法,最后阐述进行产品碳足迹评估的意义。2、目标与范围定义:应依次介绍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功能单位、生命周期流程图、分配原则、取舍准则、评价范围、软件和数据、数据质量要求等内容。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评价的目标和范围。3、过程描述:应先介绍过程的基本信息,然后详细描述产品生产工艺,最后计算并说明各过程的碳排放情况。4、数据的收集和主要排放因子说明:应先详细说明活动水平数据,然后依次说明排放因子数据和GWP数据,最后说明数据的主要来源。这样可以为后续计算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让读者了解计算过程和依据。5、结语:应先明确碳足迹范围,然后详细计算各阶段的碳排放,最后汇总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同时,需要分析碳排放贡献较大的过程,并提出减排措施建议。
确定评价的产品是什么以及详细的产品规格、生产工艺等信息;确定核算边界是“摇篮到大门”还是“摇篮到坟墓;确定功能单位:例如利用A原料生产1kgB产品。根据产品生产工艺,确定产品生产/使用/废弃过程涉及的输入、输出类别,输入包括能源、原辅材料、包装材料,输出包括废气、废水、固废等。收集输入输出相关数据,例如用电量、蒸汽使用量、原材料使用量等。建立产品模型,通过连接数据库,补充原材料、能源等“摇篮到大门”的碳排放数据;或进一步调研供应商产品碳足迹信息,以完善产品模型。将产品系统边界内,所有输入输出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汇总,并采用GWP值将非二氧化碳气体数量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最终得到产品碳足迹(单位示例:kgCO2e/kg产品)。根据下游客户或相关标准要求撰写碳足迹评价报告,应至少包含评价结果、功能单位、系统边界、排放因子来源等关键要素;在产品碳足迹评价基础上,也可申请相关机构颁发的碳标签。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碳足迹计算的对象单位,如一个茶杯、一部手机等。但为了保证目标单位的准确性及可比性,还要将这些日常描述的对象单位进行细化,如一个500毫升的玻璃茶杯,一部使用时长为1000小时的手机等。准确定义产品的功能单位,就是这一步的内容。关于过程图的绘制,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产品生产的时候会有许多道工序,每个工序都会有许多输入项,如各种原材料、各种能源等;每个工序也会有一个或者多个输出项,至少会有目标产品或者中间产品,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副产品,以及废水、废气或者固体废弃物。我们将所有工序的输入项和输出项全部画出来,就可以得到产品的过程图。产品碳足迹的数据收集方式与组织层面上的数据收集方式有较大差别。它以过程图中每外单元过程为数据收集的最小单位,然后收集每个过程的所有物质、能量及排放的输入项和输出项的所有数据。完成数据收集后,就可以进行碳足迹计算了整个过程图的每个过程并非只有一个输出项,可能涉及副产物或者循环的程,所以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并非像组织层面的碳排放计算一样对每个过智简单的相加。一般情况下,产品碳足迹的计算需要借助专门的计算软件来进行。
加强碳足迹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生态环境部制定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将为我国碳足迹管理提供统一规范,有助于企业提高碳足迹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